最近琢磨摄影的时候,偶然翻到了尼尔·博格(Neil Borg)这个名字。一开始我还真有点儿懵,网上信息乱七八糟的,有说是踢球的,有说是搞摄影的。不过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名字让我想起那阵子我正琢磨怎么把照片拍得更有“纪实味儿”。

那时候我就觉得,老是拍些花花草草、摆好姿势的人像,有点腻了。就想试试能不能抓住点儿生活里真实的东西,不摆拍,不刻意,就像个旁观者那样,悄悄记录下来。
开始瞎折腾
说干就干,我把我的老相机翻了出来。也没啥高级设备,就是个用了好几年的单反,配个最基础的套机镜头。我想着纪实嘛关键是内容,设备差点就差点。
一开始真挺难的。我尝试着去街上抓拍,结果?
- 要么不敢拍:总觉得镜头对着陌生人不太畏手畏脚的。
- 要么拍不到:等我鼓起勇气举起相机,人家早走了,或者那个有意思的瞬间已经没了。
- 要么拍得乱七八糟:照片拍回来一看,构图混乱,主体不明,完全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。
那段时间挺挫败的,拍了一堆废片,感觉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。甚至有点怀疑,是不是非得有好设备、学好多理论才能拍出像样的纪实照片。
转变思路,硬啃理论
后来我就琢磨,不能光瞎拍,得找点方法。我就开始看一些书,就是那种讲摄影基础的,比如啥《美国摄影教程》之类的,虽然名字听着挺唬人,但里面有些东西确实讲得实在。比如怎么观察光线,怎么预判瞬间,怎么让画面说话。

我开始强迫自己:
- 先观察,再拍摄:到一个地方不急着掏相机,先用眼睛看,感受环境,预判可能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。
- 简化设备:有时候干脆就用手机拍,更隐蔽,也让我更专注于画面本身,而不是捣鼓相机参数。
- 多看别人的作品:不光看那些大师的,也看一些普通爱好者的,分析人家是怎么拍的,好在哪,不好在哪。
这个过程挺慢的,也没啥速成的法子。就是得多拍、多想、多看。有时候拍到一张自己觉得还不错的,能高兴好几天。有时候连着几天都没啥收获,也挺郁闷。
现在回头看
现在嘛我也没说练成了什么大师。但是跟以前比,确实有点进步了。至少在街上拍照没那么紧张了,也能偶尔抓住一些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瞬间。虽然拍出来的东西离那些专业摄影师还差得远,但起码有了点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在里面,不再是完全瞎拍了。
回过头来看,那个叫尼尔·博格的名字是踢球的还是拍照的,好像真没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那个名字像个引子,让我开始了一段瞎折腾、但也挺有收获的摄影实践。摄影这东西,说到底还是得自己去拍,去感受,光看理论是没用的。实践过程里的那些磕磕绊绊,才是最宝贵的经验。